我与重殡

2019-05-29 15:04:32 乐乡公墓 697

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遥指杏花村。”这是一首唐代诗人杜牧的诗,描写清明节人们扫墓的心境。这也是一首连接我和重殡的诗。因为每到清明节妈妈都会去墓园为外公外婆扫墓,我也跟随其后,墓园里常播放着这首古诗《清明》,虽然气氛庄重严肃,却又能感受出浓浓的亲情。这让我对殡葬行业生出了一份敬畏之心,也有了后来我报考重殡的决心。

  2015年也是清明节前,我参加了重庆市石桥铺殡仪馆的公招考试。那一年是我的幸运年,我很荣幸地成为了一名重殡人。当我穿上素净的工作服带上工作牌的那一刻,我的归属感油然而生,我在心里对自己说我一定要为重殡贡献力量,因为这个行业是无比神圣的。

  在外人眼中的重殡是这样的:一个非常不吉利的地方,一个充斥着死亡气息的地方,一个空气中都弥漫着哀伤的地方,一个满眼黑白的地方,一个纸钱乱飞、烟尘飞扬的地方,一个出租车不愿到达的地方……一切贬义的形容词统统放在了殡仪馆的身上。

  而我眼中的重殡却是这样的:一座平地而起的服务大楼,一个宽敞明亮的守灵大厅,一支24小时全天候服务的专业殡葬服务团队,一群用心进行哀伤疏导的社工,一场鲜花盛开的悼念,三座绿树成荫的国家陵园…现代殡葬行业与旧时不能同日而语。

  看到今天重殡的成就,我们不能不回顾历史。让我们回到1958年,一个我们父辈才出生的年代,沙坪坝区石桥乡屏鼎山麓, 8亩地、800平方米建筑、8个职工、4台火化炉、屈指可数的殡葬服务项目,组成了一个名字——石桥铺火葬场。它的成立,标志着西南地区最早的一个火葬场建成,同年老一辈物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、徐特立等人先后到场参观,赞扬重庆市在西南地区率先兴办火葬场,勉励职工办好火化事业。

  但是愿望是美好的,现实却是残酷的。土葬到火葬需要几代人思想的转变。众所周知,思想的脱变是最艰难的,在转变的过程中可谓阻力重重。老一辈的重殡人,满怀激情,不忘初心。在无宿舍、无电灯、无自来水的“三无”条件下,迎难而上,攻坚克难,创建露天骨灰壁,扩建火化间、新建殡仪馆和烈士骨灰堂,购置仿捷式柴油火葬机,改装专用尸车,年火化遗体在2000具到4000具。

  让时间回到1985年,立新火葬场改名为石桥铺殡仪馆,一座规模化的殡仪馆平地而起。在省市多次发布地方性殡葬行政法规,强化以推行火葬为中心的殡葬改革的背景下,火化量持续稳定增长。

  让时间跳到2002年3月,国家民政部正式批准重庆市石桥铺殡仪馆为国家一级殡仪馆。

历史中殡仪馆一次次地成长,让我对这个单位刮目相看,体验出别样的人生和心境。

  在这里,虽然每天面对死亡,却让我更看重亲情。对亲人此生唯一能给的,只有陪伴。而且,就在当下,因为,人走,茶凉,缘灭,生命从不等候。

  在这里,虽然环境是黑白的,但却让我收获了友情。“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”我和我的同事们一起放声大笑,一起互相安慰,一起面对困难,一起成长进步。保持每天简单快乐,我们一帮朋友生活的目标。

  在这里,虽然服务的对象心情是冰冷的,但是我们的服务确实温暖的。我们要专业的殡葬服务团队,从遗体接运、殡殓殡仪、守灵祭奠、骨灰存放、公墓安葬、餐饮住宿、丧葬用品销售,每一个环节重殡人都不忘初心,关注细节。

  2018年,重殡迎来了一个甲子。我有幸见证了这个时间点,也很荣幸地回顾了60年的历史。作为重殡人,我珍惜与单位的这段缘分,同时我也送给它最美好的祝福,希望它能在全国的殡葬行业中“上穷碧落下黄泉,翱翔九天跃龙门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