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为爱,所以宽恕

2021-11-03 15:03:05 乐乡公墓 585

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、清华大学博士后雷爱民。个人研究兴趣涉及哲学(尤其是生死哲学)、中国当代生死学、西方死亡学、生死教育、伦理学等。北京市癌症防治学会“生死学与生死教育专业委员会”发起人、秘书、副主委,中国当代生死学研讨会(连续四届)发起者和组织者。



宽恕给予我们再度去爱的机会。又帮助我们敞开心怀,既能给予爱,又能接受爱。


——约翰·格雷






日本著名殡葬题材的奥斯卡获奖电影《入殓师》于10月29日登陆中国内地院线,这个电影的再度登场让国内殡葬界的朋友深受鼓舞。我的朋友、上海资深殡葬人WYH兴奋地跟我说:这个电影在内地院线上映,很难得,电影很好,要请我看电影。看了,让我写个影评。原来朋友是约影评来的!不过,电影再度上映,我又看了一遍,影片依然动人心弦,赚足了我的眼泪。这一次看本片,跟之前的感受不同,虽然一样的感动,但是,感动的地方不太一样,这一次我看到了电影中关于宽恕的话题,人与人之间的爱恨情仇,最终得以化解,这一切,都要从爱转入宽恕才可能。




宽恕他人,就是让自己放下怨恨


2021·NOV


电影的主公人小林君,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抛弃了幼小的他和母亲,跟其他女人跑了,并且,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出现,再度见面,竟是通知他去认领父亲遗体,父亲死了。小林在回忆父亲的时候,连父亲清晰的样子都无法获得,唯一留下记忆的只有一块跟父亲交换过的石头。小林对父亲充满了怨恨,在电影结尾之前,他一直骂父亲是个混蛋。他怪父亲抛弃了自己和母亲,怪父亲没有照顾自己,怪父亲以后的岁月没再出现——哪怕在母亲死后,留下了自己一个人,孤苦伶仃,父亲却从来没有出现过。直到最后一刻,他迫于无奈,去认领父亲遗体,亲自给父亲做纳棺仪式时才发现:父亲死后,手里居然紧握着他跟父亲交换的信石。原来,父亲并没有忘记他,依然惦记着他,甚至临死前还把这唯一的信物攥在手里。就在这一刹那,小林君终于意识到,原来父亲是爱他的、想他的,虽然父亲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。当放下怨恨的小林君留下两行泪时——这是他在电影中唯一的一次流泪,那是悔恨的泪、和解的泪、宽恕的泪。因为爱,所以宽恕,父子之间不再有隔阂,爱在生命的尽头重新链接和延续。



电影剧照,来源网络

宽恕自己,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和无辜


2021·NOV


小林君对母亲的死一直耿耿于怀,他责怪自己在母亲死时没有陪伴在身边。这个情结多次在电影中提到,甚至包括他失业后,不得不从事殡葬工作,他认为这可能是他没有陪母亲一程而受到的天谴,是他该承受的命运。可见,日本的殡葬业者与中国人一样,也受到诸多偏见的影响、甚至歧视,但是,小林却爱上了这份工作,因为他在社长的工作态度中融化了自己,他在其中感受到了爱、温柔和敬畏。正因如此,电影主人公在这份工作中找到了自己愧疚的出口,他更深刻地理解了死亡,理解了人性的脆弱,从此不再自责,不再愧疚,看到了自我的不完美,甚至无辜。无法按时赶回,陪上亲人一程,这会留下永久的遗憾,但是,人生或许没有那么多圆满,死神更不会遂人心愿。我们只是会死的普通人,宽恕自己,爱自己,放下自我万能的想法,人生才能轻松上阵。

包容差异,各美其美


2021·NOV


现实世界,有太多苛刻,他人对我们苛刻,我们对他人苛刻,不允许失败,不能有失望,这一点,只有在死亡面前,才显得过于天真。按照电影主人公公司的员工理解,他们只是夹缝中求生存的边缘人。他们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,苛刻的逝者亲属,不见容的社会环境,不理解他们的亲人和朋友。然而,他们却能容忍差异,尊重所有人的习俗、坏脾气、宗教信仰等。尤其让人感到印象深刻的是,电影中呈现了各种丧葬习俗,个中差异巨大,然而,小林君他们却一如既往、一视同仁地认真工作,这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一点:死亡面前人人平等,最后关头,殡葬人认真工作的态度所展现出来的尊重与关爱超越了一切。宽容是世界的润滑剂,所谓“礼以别异”,正因为差异,所以才需要礼敬,因为不同,世界才美好多样。


今天电影《入殓师》在国内院线上映,不仅因为这是一部好电影,一部生死教育的大电影,更重要的是,电影并没有任何令人不适的场景和画面,电影里只有爱、温情,还有优美动人,也有殡葬人不为人知、受人误解的心路历程,以及他们极不平凡、充满人性光辉的生命轨迹。